一条绘制了12年的中国宏观经济信心指数图
这是条绘第一财经绘制了12年的中国宏观经济信心指数图,前后有60多位来自国内外不同机构的制年首席经济学家参与。
“我那万丈的国宏观经雄心,从来没有消失过”。济信
流行歌曲《三百六十五里路》中的数图这句歌词,可以用来表达多少年来每一个默默无闻的条绘耕耘者无论在怎样的经济发展形势下,所拥有的制年那种奋进的精神、从未放弃前行的国宏观经信念。
2008年前后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济信从这10多年的数图时间来看,世界经济形势一直处于波谲云诡的条绘状态之中,好像从来没有在哪一年风平浪静过。制年能够清晰地记得,国宏观经2007年到2008年上半年全球粮价大涨,济信人们在恐慌中猜测,数图“从那时起的未来世界将处于高粮价的时代”。不过很快,粮价就跌回到上涨前的水平。但在10多年后的新冠疫情期间,全球大宗商品又出现一波大幅上涨,推高所有产品的成本价格,过去30年并不担心通胀的美国等欧美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又陷入了高通胀之中。
或许,不平静就是生活的常态,平静是偶然。但是,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人们创造财富、创造价值、创造更美好生活的信心却从来没有消失过。也正因如此,在我们回溯这么多年走过的来路时,时间轴上那些重要历史时刻和代表中国取得骄人业绩的历史事件,它们看似是在时间转折处不经意的出现,但在这背后是万千中国人从未停止开拓进取的实践使然。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踏实前行的勇气,不断增长的财富带给每个普通人的福祉,这一切,擦亮了岁月的颜色。
“信心指数”12年
“哥伦布发现了一个,他没有用海图,他用的是在天空释疑解惑的‘信心’。”这是哲学家桑塔雅娜谈到信心时举了一个世人皆知的例子。
当我们把第一财经这条用12年时间绘制的有关中国宏观经济的信心指数呈现出来的时候,内心不禁感慨万千:这12年里有我们个人的欢乐与哀愁,更有中国沉甸甸的国家往事。
参与这条指数编制的首席经济学家前后有60余位,在2010年10月由第一财经推出,如今已经发布到第145期,其间从未中断过。
2010年10月7日晚23点11分,第一财经第一期首席经济学家信心指数正式在网端发布。首发的第一篇报告对这条信心指数是这样描述的: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信心指数是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调研的重要指标。该指数参照PMI编制,以50为临界值,范围在0-100之间。当景气指数高于50,表明经济状态趋于上升或改善,处于景气状态;当景气指数低于50,表明经济状态趋于下降或恶化,处于不景气状态。
在首席经济学家调研栏目12周年之际,我们仔细查阅了这12年来所有的文章,特别是在读开始那几期的时候,更是内心澎湃,像寻找到了记录历史的珍贵资料一样惊喜。
第一期首席经济学家月度调研报告
12年来,中国和世界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和平、发展、合作交融在进行,但气候问题等一系列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危机事件也在发生;首批参与调研的首席经济学家们如今有很多已经走上了其他的工作岗位继续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贡献智慧;还有当年第一财经的同事们,是他们在前期的努力耕耘和设计,产生了这个栏目,让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信心指数和调研报告从那时开始,一直绵延绘制、撰写至今。
一条信心指数,让人穿越时空回望,感受中国经济12年来的温度。
走在路口等红灯的瞬间,多年前大街上会随处听到的那首流行歌曲《三百六十五里路》的旋律和歌词在我的脑海里萦绕回荡。
在时间的长河里仅仅回望这一段来观察,12年来,风雨走过,风和日丽也走过。但无论在哪种情况下,“为了理想我宁愿忍受寂寞,饮尽那份孤独。抖落异地的尘土,踏上遥远的路途,满怀痴情追求我的梦想”。信心,对于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当比黄金重要,这句话一直被提起。在疫情3年来,经受着困境又努力寻找出路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屈服于困境的中国人的写照。唯有信心不缺失,才能抵挡风雨,屹立于风雨,踏风浪前行。
抱怨不能带来任何助益,努力的物种,“雨季长叶,旱季生根”,总要顽强地活下去。
中国经济12年
聚沙成塔,积累跬步,与时间为伴12年。
在这12年里,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变幻,我们也在不断穿越谷底和波峰。
本文开始的这张信心指数图上,我们看到,就在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40万亿元人民币达到41.21万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也正是在这一年年底的12月,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信心指数达到12年间的最高点55.71。这是让人振奋的历史时刻,一直到现在,中国依然保持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到2021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14.37万亿元人民币。
因2008年发生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算是12年前影响比较大的标志性事件,所以我们绘制的一些宏观经济数据图是从2008年到现在。从下图可以看出,中国GDP实际增速从2010年的10.64%(两位数),转向不再只追求高速,而是高质量发展的时期,其间2020年虽然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依然录得了2.2%的正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在疫情期间的稳定器;在2021年,GDP增速达到8.1%。虽然中国经济这10多年走在高质量转型的发展道路上,但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增速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例也从2010年的9.1%逐年升高,到2021年达到历史新高18.5%。全国城镇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3年(城乡数据标准统一于2013年)分别为26467元(城镇)、9429.56元(农村),到2021年,这两个数据分别达到47412元和18931元。
物质基础的极大丰富,使中国人的生活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我们曾在去年下乡走访不让一个人落下的扶贫攻坚工程,这项工程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再有绝对贫困,不再为吃不上饭、穿不上衣而发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并实施,让农村人过上更好生活的目标正在实施中。
改革开放40年来,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中重要的一驾。在最近的这12年里,2013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进出口大国,当年的中国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达到4.16万亿美元。后来在经历了2015年和2016年的跌宕后,又在疫情期间展现了中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完整和韧性,在2020年和2021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超出预期地分别达到4.66万亿美元和6.05万亿美元,出现了一个井喷期。
现在,曾被全球称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有了新的变化,不再停留于代工贴牌阶段,不再停留于低端制造阶段。如今,中国的出口贸易里面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设计、自己的品牌、更高技术含量、处于产业链中高端的中国制造产品。
随着中国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后,一些此前专门为海外市场生产质量好、价格适中的制造企业,开始逐步拓展国内市场。有一家制造企业曾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说出了中国企业在新时期能够兼顾到境内外市场的底层逻辑,“质量好、价格高的产品在中国市场越来越好,这得益于中国经济这么多年来取得的发展成就,得益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总体提高,有更高生活品质需求的消费市场正在形成。”
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丰富的物质条件成为基础。
未来是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
当又一个12年赴约而来,我们进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面,经济、社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将成为重要的发展理念。在过去的12年里,2020年中国提出了“3060双碳”目标,便是为可持续发展主动做出的行动承诺。
气候危机、生物多样性遭遇破坏、能源危机、地缘冲突等等因素都在威胁着人们获得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
人们不会对生活失去信心,但仅仅满怀希望和守株待兔没有什么区别——“路是走出来。”一位正在经历着因疫情和海外消费需求下降等因素影响致使9月份订单减少的外贸企业负责人说。正是因为面对困难就想办法突围的韧性,这位负责人改变此前的常规做法,即使在给客户报价这样的小细节上都做出了改变,目前公司的订单数据在逐渐好转。
行动是对信心的承诺与兑现。
在新的发展理念下,原来的老路子、旧思维可能就需要改变了,这时需要创新。有人说,创新是企业生生不息的生命。创新需要投入,创新需要科技,创新需要尝试,创新还可能失败——创新的原因就是因为遇到了问题,需要改变,需要用新的产品、新的模式面对市场。我们的市场主体不会对变化的环境怨天尤人,他们的行动成就了中国经济12年来的变化。未来,也将继续。
有人说,市场主体的努力耕耘带来了多年来人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根据中国政府网的数据显示,10多年间,中国的市场主体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净增超1亿户。其中,在2012年的市场主体统计数字是5500万户,到了2022年8月底,这个数据达到1.63亿户。企业从1300多万户增加至5100多万户;个体工商户从4060万户增加至1.09亿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原来的不足70万户增长至222.5万户。
每一个市场主体的活力,就像一滴动态的水,汇集成整个中国经济的大海。
有一位科技公司的创业者在最近一次公开的论坛上说,“艰难的时候年年有,但对于创业者来说,我们的字典里没有躺平这个词,我们从来也不能躺平,我们只有奋斗,只有创新。有困难了,就想办法要么绕开,要么克服,要么跨越。”
一位在大海里航行的舵手,他的梦想是希望海面波澜不惊,但他在出发前会做好迎接任何风浪的准备。
如果对未来能描画一个图景,那将是一个可持续发展做得更好、更和谐的社会。让我们为此,充满信心,采取行动,再一起走过每一个三百六十五里长路。
(本文题图来源:第一财经)
——
文 | 于舰 第一财经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责任编辑:知识)
-
来源:国际金融报惠民保如何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一直都是市场关注的焦点。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年轻和健康人群的持续参保数量。接近年底,北京、广东、广西、浙江、山东、安徽、辽宁等多地2023年度 ...[详细]
-
本报北京9月14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均斌)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支持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助企纾困解难,9月14日,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发布《关于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继续延 ...[详细]
-
iPhone 14发售日:北上深苹果店排队热度不减,最多排了200人
9月16日,iPhone 14系列正式开售,苹果门店仍上演着每年一度的排队场面。但相比曾经通宵排队抢购的高光时刻,今天的排队景况倒显得冷清了。界面新闻今日在北京、上海、深圳多家苹果零售店现场实探,各城 ...[详细]
-
方星海:推动中日ETF互通项目稳步发展!两批11只产品整体运行平稳
证监会9月16日消息,第三届中日资本市场论坛日前以视频方式举行。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日本金融厅长官中岛淳一、证券交易监视委员会委员长长谷川充弘出席论坛并致辞。方星海表示,截至目前,中日ETF互通项 ...[详细]
-
IT之家 9 月 1 日消息,苹果将在 9 月晚些时候将几款 iPod 机型列入“过时”名单,包括最后一款 iPod nano、最后 iPod shuffle 的部分机型以及第五代 iPod touc ...[详细]
-
作 者丨唐婧编 辑丨周鹏峰继昨日晚间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跌破7这一心理关口之后,今日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也跌破7关口,为2020年7月以来首次。时隔两年在岸、离岸人民币汇率再次双双“破7”,市场情绪比 ...[详细]
-
人居环境改善 同圆安居梦想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 人民日报 》 2022年09月15日 第 04 版)9月1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新时代住房和城乡 ...[详细]
-
欧洲气、电价格双双回落 即将出台的紧急措施能否真正“救市”?
作者:何柳颖 编辑:和佳)本周,欧盟委员会将公布紧急措施提案的具体细节,能源部长可能在本月晚些时候举行另一次紧急会议,以协商和批准最终方案。受欧盟储气进度超预期影响,叠加围绕天然气的紧急措施有望出台, ...[详细]
-
来源:北京商报2022年上半年,三大航遭遇了有史以来的最大挑战。8月30日晚,国航、东航、南航三大航相继发布了2022年上半年财报,三大航净利润总计亏损496.59亿元,这一数据已经超过三大航2021 ...[详细]
-
中新网9月16日电 据俄新社报道,当地时间16日,卢甘斯克总检察长办公室大楼发生爆炸,总检察长及其副手在爆炸中身亡。图片来源:俄新社报道截图。俄新社援引卢甘斯克地区官员消息称,16日中午时分,卢甘斯克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