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温超导”爆火,多家上市公司回应!专家称“方法是错的”
炒股就看,室温超导权威,爆火专业,上市及时,公司全面,称方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法错
来源: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3月9日电 (王玉玲)9日,室温超导超导概念股开盘领涨沪深两市,爆火随后多股出现回落。上市截至收盘,公司、称方、法错涨停,室温超导、爆火盘中震荡,上市分别收涨3.41%和2.17%。
多家公司回应称未涉及相关技术
消息面上,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物理学家Ranga Dias及其团队日前在美国物理学会会议上宣布,他们找到了一种由氢、氮和镥组成的新材料,能在室温和不太高的压力环境条件下表现出超导性。
目前,A股共有11只超导概念股,包括、、等。上述上市公司是否关注到室温超导相关新闻,会否进行研发布局?
9日下午,中新经纬以投资者身份向百利电气及法尔胜董秘办致电,百利电气董秘办工作人员回应称,目前没有进行室温超导相关研发,不清楚之后会否有研发计划。对于二级市场的股价波动,工作人员只表示没有相关业务和技术。
法尔胜董秘办工作人员则回应称,相关内容以公告为准,网上的信息很多,但不是公司发的,投资者要注意识别。对于今天的涨停,工作人员表示,公司没有未披露的信息。
永鼎股份回应媒体采访时表示,室温超导是公司目前不涉及的,从技术层面来说还很难实现。室温超导要在1万倍左右的大气压下才能够实现超导态,目前从成本上来看,加压到1万倍的大气压下,跟公司从事的第二代高温超导相比,后者的成本会更低,产业化应用的前景也会更好。
专家称Dias所倡导的室温超导或不可实现
本次Dias团队发布最新研究成果显示,新材料在约21℃的室温条件下,加压到10千巴(编者注:约1万个标准大气压)就会出现超导现象。目前这一研究成果已发布在《自然》杂志上,题目为《N掺杂氢化镥中近环境超导性的证据》。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室温超导首次出现在公众面前。2020年10月,Dias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碳质硫氢化物的室温超导性》。该文章称,碳质硫氢化物体系在室温环境中具有超导性,在约260万个大气压下实现的最大超导转变温度为15℃。
但是,该论文在发布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质疑,有研究人员表示无法复制实验结果。最终,该文章于2022年9月被《自然》杂志撤回。
在彼时,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物理学家Jorge E. Hirsch就曾表示,Dias的数据处理不能让人信服,他分析认为,原始数据不是在实验室测量的,而是伪造的,由此,他对这些氢基材料是否有可能实现室温超导持怀疑态度。
公开资料显示,Jorge E. Hirsch此前曾提出了H-index指数,这是一个混合量化指标,可用于评估研究人员的学术产出数量与学术产出水平。
本次Dias在发表论文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项工作在实验室重复了好几次,并有第三方观察和独立的工作验证。同时,论文已经经过了同行审议,并符合《自然》杂志的严格标准。
此外,Dias表示,这种新材料将改变整个超导行业,将改变使用、存储和传输能源的方式,以及在计算、交通和医疗设备中有更多应用。不过他同时指出,“要将对室温超导新材料的发现应用到任何规模的现实世界中,还需要几年的艰苦工作。”
对于Dias的表态,9日下午,Jorge E. Hirsch对中新经纬回应称,第一,目前Dias提交的相关证据中还没有独立验证;第二,Dias在2020年的论文和相关报道的“原始数据”中,有数学上被证明的数据捏造。如果他们现在提交了新的数据,还没有这方面的信息来说明是否存在问题。第三,如果室温超导被证实,这肯定是有价值的、突破性的诺贝尔奖发现,将有大规模的应用。然而,为了确定它是真的,它必须能够被独立复制。
最后,Jorge E. Hirsch表示,他不相信Dias的研究结果。“我相信最终实现室温超导是肯定有可能的,但不是目前用富氢材料试图实现的方式。这种方法是被误导的,因为它假设超导性起源于电子与晶格振动的相互作用(BCS理论),我认为这是错的。”Jorge E. Hirsch说道。
独立专利顾问赵佑斌向中新经纬分析,Dias 在发布会上拒绝披露细节的数据,原因有可能是他们正在申请专利,此时披露更多关键参数,会影响专利的申请。从公开信息来看,Dias所在的罗切斯特大学已经申请了多项相关专利,关于此次室温超导的核心专利目前可考信息暂未公开。
(中新经纬APP)
(责任编辑:知识)
- 梅斯特支持12月加息50基点 美联储政策处于合理位置
- 未来5年要实现20倍增长 虚拟现实产业站上风口
- 马斯克“推特实验”又遇挫折:大量假冒帐号引发混乱 服务被迫下线
- 总计2.1亿!年内1300万“新人”跑步开户入场,市场情绪显著回暖,布局良机已现?
- 小米Q3研发支出同比增长25.7%,研发人员占比近半
- 前10个月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超10亿吨
- 19家基金公司出手 养老目标基金Y份额来了
- 仅1/5失能老人入住养老机构 长护险能否打破照护支付瓶颈
-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优秀企业的能力主体应该是软能力,而不是硬能力
- 国家卫健委:一旦有急诊方面的需要,要迅速派车
- 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债范围有望扩大至地方优质民营房企,中债增给予增信支持
- 上海一基金经理网恋,被工厂女工骗走29万
- 潍烟铁路首个大跨度万吨铁路桥转体成功
- 是挑战更是机遇,数字经济技术创新急需“数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