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预嘱首次入法:临终抢救该由患者说了算
时本
近日,生前首次说算深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修订稿,预嘱其中第七十八条在“临终决定权”上做出了大胆突破,入法规定如果病人立了预嘱“不要做无谓抢救”,临终医院要尊重其意愿,抢救让病人平静走完最后时光。该由由此,生前首次说算深圳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生前预嘱立法的预嘱地区。
生前预嘱写入地方法规,入法对于不堪忍受过度抢救之苦的临终临终患者是一大福音。患者进入生命的抢救最后阶段,个人愿意既难以表达,该由更难得到尊重。生前首次说算尤其当各种导管插进患者身体后,预嘱患者说话交流的入法机会丧失,想表达想法几乎不可能,即使因过度抢救导致患者十分痛苦,也只能被动忍受,直到生命结束。有了生前预嘱则不同,临终抢救是否采取插管、心肺复苏等创伤性抢救措施,是否使用生命支持系统等,患者可事先做好安排。生前预嘱具有法律效力,不担心医生和家属会随意更改。
长期困扰临终患者家属的一道难题,有望从此得到化解。尽管老人已处于弥留之际,子女若不“尽力抢救”,对己怕留下遗憾,将来自责“是我害了老人”;对外则担心留下把柄,怕人说不孝、舍不得花钱。倘若老人有多个子女,主张“放弃抢救”的子女,可能受到其他子女的指责。受此影响,过度抢救,甚至“不到最后决不放弃”,就成为普遍现象。决定来自患者本人并得到法律的支持,家属不再面临两难选择。
生前预嘱入法,医生也吃上了定心丸。近年来,有关方面在大力推广生前预嘱,如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在业界广为人知,其选择与尊严网站推出的“我的五个愿望”,国内已经有5万多人填写。但民间倡导不具法律效力,一旦患者的亲属对此有异议,医疗机构及医生可能面临民事侵权索赔,或者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巨大的风险让医生不敢做决定。通过立法,生前预嘱具有法律效力后,医生在法律的框架下做出选择,将不再顾虑重重。
同时也要看到,生前预嘱的完善和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生前预嘱涉及到很多法律和医学专业概念,患者理解有难度,签署生前预嘱前,要为患者提供专业的指导与服务。创伤性抢救是否值得实施,损害与收益如何评估等,也要完善操作规范,使之有章可循。生前预嘱入法也要避免被恶意利用,比如临终抢救的医疗开支很大,要谨防健康商业保险夸大生前预嘱的作用,等等。
生前预嘱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减少了医疗浪费,也让老人的离世从“生死两相憾”变成“生死两相安”。当社会自发倡导、患者自行争取尊严死面临很大的法律风险时,通过立法赋权,患者对临终抢救的决定权就有了最可靠保障。
生前预嘱首次写入地方法规,相关规则有待进一步成熟完善,但只要探索者多了,探索的时间久了,就会日益累积经验,最终为生前预嘱开创一个科学模式,并使生前预嘱得到广泛普及,让患者有权选择临终抢救方式,能够少痛苦、有尊严地离世。
(责任编辑:时尚)
- 新城控股150亿元储架式发行获受理,上市房企融资潮来了
- 北京:坚定信心,保持定力 最大程度保障城市运行和社会生活稳定有序
- 商务部:创新开展系列消费促进活动,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和升级
- 浙江泰隆商业银行被罚款210万元:因贷款管理不到位等七项违法违规事实
- 雅万高铁:让中印尼“友谊之花”再添芬芳
- 国办:推动健康旅游发展 加快健康旅游基地建设
- 顺丰同城无人机急送服务在深圳试点运营
- 欧洲央行管委会成员Kazaks“希望”在7月加息
- 5年期英国抵押贷款利率自10月初以来首次跌破6%
- 3000亿欧元“分手费”:欧盟“脱钩”俄能源,重摆棋局
- 4月22日至5月20日15时,北京累计报告1336例感染者
- “百名红通人员”孙锋被遣返回国,为农业银行江阴要塞支行原行长
- 卡塔尔世界杯上的中国元素
- 阜博集团一季度总收入同比增长约65%